4001151018

新闻中心
孩子将“哥哥”说成“得得”,有可能是语言障碍吗?发布日期:2023-04-03 浏览次数:0

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有这么几个时期:语言储备期、语言模仿期、语言发展期和语言成熟期。

一般来说,因为语言储备的不足和语言体系的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语言模仿期形成一定的错误语言习惯和发音方式,比如“哥哥”喊成“得得”,又或者平翘舌不分等等。

这不,前两天就有位妈妈打电话过来咨询,说她的孩子现在发音有点问题,经常把“哥哥”喊成“得得”,她纠正了好久都变不过来。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张女士是怎么说的。

将“哥哥”说成“得得”怎么办?

“老大出生后第三年,我就跟我老公商量,想着要不再要一个孩子,这样两个人到时候有个伴。”

后来,老二顺利诞生,同样是个男孩,这让张女士全家人都异常的高兴。

然而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二胎带来的影响令张女士和丈夫颇有些焦头烂额,尤其这个时候大儿子因为爸爸妈妈的宠爱“旁落”,甚至有一天偷偷离家出走。在这种情况下,张女士分身乏术,只能让老人帮忙一起带孩子。

后来,张女士和丈夫因为工作繁忙,所以带孩子这事儿全权交给了老人来管。老人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照顾孩子很有耐心,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完全满足,让一直担心孩子的张女士逐渐放松了下来。

那张女士是什么时候发现小儿子说话有问题的呢?一个很偶然的巧合。

一天,张女士的朋友来家做客,当时两个孩子正在一起玩闹,小儿子的一句“得得”引起了朋友的注意。之后,她引导小朋友重复了几个/d/音相关的单词,发现小朋友也都无法准确复述。

这位朋友是从事应用语言学教育的,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很有心得,简单测试下来就知道张女士的儿子存在一定的发音问题,即功能性构音障碍。

所谓功能性构音障碍,具体指儿童无生理缺陷或病变,但存在各种形式发音吐字不准确,是一种高发于学龄前儿童,且男女比达3:1或4:1的一种语言问题。

孩子如何被语言问题“纠缠”?

在咨询过程中,张女士不止一次想要了解孩子发生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原因。

经过相关的评估和测试,并了解了实际情况后,老师给出了下面几种原因:

1.缺乏必要的语言刺激

很多人以为语言刺激只对发育迟缓的孩子有效,认为高质量的语言刺激能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但实际上,来自父母这一角色的语言刺激同样是规范儿童发音的主要“推手”。

口型变化、声音高低、发音清楚与模糊……在儿童的中枢神经(这里是处理语言信息的核心区域),来自父母的声音信号令他们在模仿和学习中迅速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发音规范。

然而,语言刺激的不足不仅会导致语言发展水平的降低,还将大大影响孩子发音的清楚与准确。

2.方言,还是方言

任何一个地区的方言都是中国语言的组成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对生活在普通话环境的儿童而言,方言的信息刺激和暗示往往会令母语系统尚未健全的孩子混乱,继而引起发音表达的错误——单个字音、单音系、多音系,直到彻底的表达混淆。

就像本文中张女士的小儿子一样,小朋友所接触到的语言有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普通话刺激,但也有来自老人的方言刺激。如此一来,小朋友稚嫩的语言体系当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发音器官配合失误

当肺部呼出的气流经过喉头和声带,经由口腔调音最终在排出通道离开,这就是简单的发音过程,而位于口腔的唇、齿、舌、腭共同配合完成了压轴的调音工作,使我们的发音变得清晰准确。

但是,张女士的小儿子因为老人太过细心的照顾反而使得发音器官缺乏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反正要什么老人都会满足,为什么要主动去说、去提要求呢?

这样一来,发音器官尽管没有缺陷,但因为缺乏使用而无法达成有效的配合,结果就导致小朋友的表达变得越来越差。

好在张女士重视及时,现在小朋友已经在我们机构接受相关的干预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恢复正常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