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151018

新闻中心
语言发育迟缓一旦被发现就非常严重,怎么很少有人能早期干预?发布日期:2022-11-16 浏览次数:0

  语言发育迟缓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发育性问题之一,多见于2-4岁的孩子。作为语言矫正从业者,我们发现它是和构音障碍并驾齐驱的两大发育性问题。只是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所以才不被家长所重视。

  为什么说它有隐蔽性呢?这是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出现的时间正好和幼儿语言发育高峰期重叠。在语言发育高峰期里,孩子因为构音器官成熟度不足和大脑发育尚未完成,语言水平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表达能力也会有些欠缺,而语迟的症状恰好和这种特点非常相似。

  对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发育期特点了解不足的人,就经常将二者混淆在一起,认为孩子词汇量少、构句能力欠缺只是语言习得期间的正常现象,很少会对其加以关注,自然也很少能在语迟初期就将其判断出来并进行科学干预了。

  所以,无论是医院儿科还是语言矫正机构,每年都会接收大量的重度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本来孩子的症状并不算严重,然而就诊和发现语迟的时间差导致小朋友的矫正工作被一再推迟。这种时间差是如何产生的呢?

  观念陈旧 借口太多

  语言发育迟缓不像需要挂急诊的疾病,并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很多家长在观察到孩子身体健康后,也就没把语迟当回事。大部分患儿的问题在18月龄左右就已经引起父母注意,可家长宁可再自行观察一阵也不选择就诊。

  一些调查报告显示,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首次就诊时间大多在24到30月龄之间,而首次就诊时间和首次发现时间至少有7个月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即使家长已经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也没有及时带孩子寻求帮助。

  这个时间差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我们的经验和观察,主要有三个原因:

  1.“贵人语迟”和“沉默是金”等陈旧观念的束缚,主要是家中老人对就诊的阻拦

  2.以“工作繁忙”或“孩子在老家不方便就诊”为借口

  3.认为语迟是正常现象,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

  这些原因看似荒谬,实则反映出了很多家长对语言发育迟缓并不了解,从而没有意识到语迟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也提醒我们语言发育迟缓的科学普及任重而道远,只有当爸爸妈妈全面、科学地看待语言发育迟缓,才能谈及下一步将要进行的语言康复工作。

  语言发育迟缓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时间会加深语言发育迟缓的程度,却不会让孩子自愈。首次发现和首次就诊之所以会出现7个月的时间差,就是因为家长相信语言发育迟缓可以自行消失,加上一些无法短期克服的困难,才会放任语迟的发展。

  可如果在语言发育迟缓早期,我们就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孩子又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情况呢?在我们成都中心,同期进行语言矫正的两个孩子就是很好的案例:

  一个孩子叫光光,刚上课时是29月龄,妈妈在25月龄时发现宝宝语言能力的落后。另一个孩子叫弛阅,刚上课时3岁4个月大,而家长在27月龄才发现孩子的语迟问题。前者发现和就诊的时间差只有3个月,而后者则长达8个月。

  矫正的结果如何呢?光光的矫正过程不但非常顺利,上课的时间也不长,矫正效果也是比预期的要好,而弛阅宝宝的矫正课上得就不尽如人意了,孩子不光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执行能力甚至比小他半岁多的光光还要差。

  像弛阅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虽然矫正课程也可以较为顺利地结束,可认知能力却要比同龄人要差得多。这是因为语言发育迟缓一旦长期存在,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他们不仅对自身的认知不足,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也不如其他孩子。

  2岁时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在3-4岁时只有50%的语言发育能达到正常范畴,一些孩子的语言矫正因为种种原因被延误到了3岁之后,即使语言矫正工作非常成功,有些孩子也可能遗留一些持续性的表达障碍。所以,语言发育迟缓的矫正工作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